揭秘戴尔科技集团的研发日常

那些外企在中国的研发中心都在干什么?

我们总会在媒体上看到某某外企的中国研究院、中国研发中心等等机构,但是这些机构的表现总是非常神秘。而日常,我们看到的大部分“黑科技”新闻都来自于国外,总是某国又发现某种新材料或者某品牌又推出了新产品。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这些外企的中国研发部门的工作是什么呢?就在最近举行的戴尔科技峰会上,我们有幸采访到了戴尔科技集团全球副总裁、中国研发集团总经理刘伟,听他来介绍一下戴尔科技集团这样全球化公司的“研发日常”。

戴尔科技集团全球副总裁、中国研发集团总经理刘伟

提到戴尔这个品牌,许多人都会联想到笔记本、台式机、显示器以及许多智能化的设备。没错,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几乎随处可见戴尔的身影,甚至我还在几年前参观过位于美国奥斯汀戴尔总部的研发中心。但是今天我们要谈的是企业级产品的研发,也就是面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应用大潮,戴尔如何让自己的产品、解决方案准备“就绪”。

比如当下热门的混合云市场。我们知道,云计算发展到了今天,单纯的公有云或者私有云已经很难满足企业数字化的需求,越来越多的企业都走上了混合云的道路——本地私有云承载核心业务,远端公有云负责日常服务。那么作为前瞻性的研究中心,戴尔科技集团中国研发部门其实早在多年前就已经开始了对于混合云的研究,也才有了如今我们看到的众多服务器、存储、网络等诸多产品。

在刚刚结束的戴尔科技峰会上,戴尔科技集团大中华区董事长兼总裁黄陈宏博士提出了“科技至·新”、“科技至·简”、“科技至·远”的三重构想,这其中“至·新”和“至·远”都与研发部门密切相关。尤其是对于AI应用来说,我们发现几乎是身边的所有设备都被植入了“智能化”的设计,无论是身边的手表、家中的音箱还是工作环境的服务器、存储等等。

“各行各业都在希望借助AI的技术用于数据挖掘来帮助业务成长。从戴尔的角度来讲,首先我们是一家IT基础架构的公司,所以我们更希望从这个角度提升客户的业务能力”,刘伟介绍说。这也符合“科技至·新”的宗旨,对于客户来说智能化本身就是一件新鲜事。

在刘伟看来,中国研发集团的主要工作就是赋能,为服务器、存储、网络等设备植入智能化的DNA,让这些设备在日常使用中能够实现自我学习。伴随着客户应用频次、应用数据的积累,设备能够自主的对系统运行状态进行分析,推断故障位置和故障发生时间,这就是戴尔科技集团从底层架构上实现了对设备的赋能。

通过这种赋能,戴尔中国研发集团也积累了大量的应用实践与经验。在不涉及用户数据的情况下,这些AI训练也帮助戴尔中国研发集团掌握了大量训练素材与行为特征、调整了训练算法与训练方式,使得未来的AI赋能可以更快适应客户业务需求,从而加快推动客户业务的智能化与数字化。

另一项名为“科技至·远”的宗旨则代表了未来产业与应用的发展趋势。许多人都特别好奇研发机构如何具备前瞻性,如何能够早在几年前就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的。没错,这的确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因为IT产业的发展趋势瞬息万变,一次预测错误就能够导致公司整体方向的偏差——就好比多年前,当整个行业都向智能手机转型的时候,你哪怕推出一百万、一千万和弦的翻盖手机也是徒劳无功。

刘伟则将研发定义为了短期和长期两个方向。其中,短期研发就是解决客户现阶段问题的产品,比如我们目前看到的多云、智能化、5G等等都是如此,这个研发目标比较明确。但是目光稍微放远一点,比如数据分析就是大热门,“怎么能够让一个客户在各种应用场景里面对数据的整个生命周期有很好的管理。这是我们最近三到五年之内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4023.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