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评测丨315英寸4K,我体验了
转自数字尾巴
既然我们都是视觉动物,那要说桌面上什么设备最重要,我一定会把票投给显示器——如果你每天也是要在桌面前坐8小时以上,肯定会有同样的感想。
因为大多数数字产品的交互方式都是图形界面,屏幕体验往往会先于性能体验传导给我们,所以在我身上发生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通常在我升级硬件性能之前,我会先升级屏幕。
比如最开始从p升级到K显示器之后发现笔电带不动K,我把笔电换成了台式DellInspiron;在从K升级到了K发现Windows发挥不出高分屏的优势之后,我从Windows跳到了Mac。
这些有趣的实例证明了,显示器才是你站在你一波又一波剁手浪潮上的弄(yuan)潮(xiong)儿。
所以,在用够了7英寸K屏明基PDU之后,我又开始寻思着把自己的显示器从7英寸K,升级到31.5英寸的K屏了。
丨为什么我要把7英寸,升级到31.5英寸?要说钟爱小屏,那是自欺欺人。毕竟,桌面显示器又不是和iPhoneSE一样,要拿在手里陪你看尽世间的繁华,所以「小屏好用」其实根本就够不成留守小尺寸屏幕的合理理由。
事实上,和手机屏幕一样,从1英寸、5英寸、7英寸、31.5英寸一路升级下来,我的最大感想是:屏幕越大,显示器越香!
◎7英寸的K屏,对比31.5英寸的K屏,U3U1这样说当然也是因为的大屏显示器通常价格更高、堆料更足,不过单纯从屏幕尺寸上来说,更大尺寸的屏幕能立竿见影地提高体验也是事实。
大屏对体验最直观的提升,首先是屏幕沉浸感更强、更有视觉冲击力。刷网页、Office这种纯文本的内容时这种感觉可能还并不明显,不过仅仅只是刷视频时31.5英寸全屏视频的更沉浸,和用LR修图时不用放大就精准点掉污点,这就足以吸引很多的视频用户和摄影师、设计师升级到大尺寸屏幕。
我升级31.5英寸的理由就比较厉害了,除了刷视频和修图,我还用它来玩Switch(不过Switch外接显示器分辨率上限p,差评!)。
当然,除了视觉冲击力更强,我倾向大屏也是因为屏幕的显示面积更大,利用效率也能更高。
比如在13英寸的MacBookPro上,即便是把屏幕缩放比例开到最低,我通常还是会给APP开全屏来获得更大的显示空间,但是在5、7英寸的显示器上,我可以用Mac上的分屏应用比如Magnet把屏幕空间分给两个不同的应用,来同时处理两个线程、提高工作流的效率。
比如同时给Sublime和Safari分屏,在Sublime上码稿,在Safari上检查文章排版。
而31.5英寸的屏幕空间更大,对应用分屏需求显然也相应更友好,7英寸屏幕也许可以分屏处理两个程序,但是在31.5英寸的屏幕上,我甚至可以同时监视个程序,除了Sublime和Safari之外,我通常还会在屏幕上打开Reeder和Slack,这样就同时可以处理码字、排版、即时通信和获取资讯项任务。
丨K分辨率vs31.5英寸屏,够不够细腻?在K甚至p被用作主流显示器分辨率的背景下,「K」一出,很多人会自动把它和「细腻」划上等号,但是实际上,每组分辨率都有它能覆盖的屏幕尺寸的极限,就算你是K,那也不可能免俗。
那K分辨率,喂得饱AOC这块31.5英寸的屏幕吗?
就我这被明基7英寸K屏惯出来的挑剔眼神儿来看,31.5英寸的屏幕,几乎就已经达到了K分辨率所能Hold得住的极限了。
不管是Windows还是macOS,都是支持屏幕缩放的。屏幕尺寸越大,屏幕缩放比例的空间就越大,屏幕细腻度的最重要指标——字体锯齿就越不明显;但是反过来,屏幕尺寸越大,屏幕的PPI就越低,字体锯齿就越明显。
考虑到屏幕的利用效率(单屏显示的内容多与少),屏幕的缩放比例不可能无限调高,所以屏幕尺寸就存在一个临界点,在这个临界点,屏幕的缩放比例已经无法弥补PPI下降对屏幕细腻度造成的损益,这时候屏幕尺寸越大,字体锯齿感就越强,屏幕就越粗糙。
31.5英寸,可能已经接近这个临界点了,U3U1给我的感觉就是,在Mac上把缩放比例开到我最大能接受的比例(Mac上外接显示器缩放比例有5档,U3U1我最大能接受开到居中那档),屏幕PPI几乎已经达到了锯齿溢出的地步,正常的60cm左右视距下还好,但是如果凑近到0cm左右,就可以观察到字体锯齿。
K分辨率在7英寸屏幕上就会稍好一些,凑近到30cm字体也不大会发糊。
所以,31.5英寸的U3U1的K分辨率细不细腻?我觉得虽然不如7英寸K屏幕细腻,但是不吹毛求疵的话,我几乎感觉不到其中的差异。
丨当然,堆料并不止于31.5英寸K屏前面说过,显示器与「大屏」相伴的,往往是疯狂的堆料。
在这块显示器上,AOC拉上了保时捷旗下的设计公司StudioF.A.Porsche,拿出了一个不明觉厉的「超跑」设计。我也不懂设计,所以我也不能从设计的角度来评价这个拿了红点奖的显示器到底是不是名副其实,不过只是从实心三角底座的重量来看,AOC的用料相当足。
在背面,U3U1的主板和屏幕面板其实是分离的,这和普通显示器屏幕面板、主板集成式的设计还是有挺大差别的,这样的好处就是它固定了I/O接口的方向,显示屏垂直或者横置都不会改变接口方向,这让你在使用它时更加自由,不会受线材的束缚而无法很好地调整显示角度。
说到收线,U3U1提供了丰富的I/O插口,包括一个HDMI.0、一个HDMI1.、一个DP1.和一个DPAltMode的USB-C接口,总计个视频输入接口,以及三个USB-A接口(尽管U3U1的底座支架没法儿收线)。
个视频in口保证U3U1能有超高的实用性,比如我的用法是USB-C接口配MacBookPro,HDMI1.接口配Switch,HDMI.0接口配戴尔台式,3台设备切换,还能富余一个DP接口以备不时之需。
◎原装送的几根连接线尤其是这个DPAltMode的USB-C接口,带宽足够传输K60Hz视频,同时支持对外供电,65W的功率对于大多数laptop而言是足够的,所以如果是外接MacBook这种自带雷电接口的设备,原装的一根USB-C连接线就可以同时搞定视频传输和充电。
正因为的U3U1接口这么丰富,所以就不得不提我眼里U3U1最大的弱点——OSD了,用一个四向旋钮来切换输入源不如有线旋钮或者无线遥控来得高端和方便,尤其是对于我这种确实需要频繁切换显示的重度用户来说更是如此了
如果你对显示器屏幕的显示素质有更高要求,U3U1也很有料。除了基本的K和31.5英寸,它在色准、色域和色深上都有无可挑剔。
色准没什么可说的,和主流显示器一样出厂Δ,而在色域上,U3U1覆盖%AdobeRGB和90%DCI-P3,色深能支持原生10bit,而且支持VESA的DisplayHDR标准。
AdobeRGB是Adobe专为彩色印刷开发的色彩空间(AdobeRGB全包围了sRGB,所以就没必要讨论的大多数屏幕通行的sRGB色域了),而DCI-P3色域是数字电影倡导联盟定义的数字电影回放的色彩标准,前者适合平面设计需求,后者适合回放电影。
所以,你应该能理解,在AdobeRGB和DCI-P3两种色彩空间分别能覆盖%和90%的色域,U3U1无论是作为设计用的专业显示器还是作为休闲用的大屏显示器,都能胜任。
◎有个小测试,如果你的显示器支持DCI-P3的色域足够,应该是可以看到这张图片中间的圆形LOGO的,否则你看到的应该是一片红如果你是设计师或者摄影师,U3U1还有一个可能会勾住你眼球的是原生10bit色深。原生10bit意味着每个原色拥有个灰度级别,相比于8bit,它的色彩丰富度是8bit的倍,反映在显示效果上,就是色彩过渡不够均匀,下面这张图可能会有些夸张,不过大体上可以解释10bit和8bit之间的差别:
因为大多数屏幕色深只有8bit,所以长时间使用一块8bit的屏幕时我们对色深不会太敏感,但是设计师和摄影师这类特殊职业需要在屏幕和实物之间对比色彩,所以显示器的色深偏低无形中会筛除掉很多色彩,导致色差的出现。
如果你不是设计师或者摄影师,色深对你而言的意义有限,相反DisplayHDR跟你的关系会更大。
DisplayHDR是制定计算机和小型工作站视频设备标准的国际组织VESA推出的HDR标准。和杜比视界和HDR10标准一样,它也是一项针对视频影像的画质提升技术。不过,DisplayHDR主要面向的是显示器厂商。
这个HDR认证标准分为好几个等级,U3U1的DisplayHDR算是中级认证(也不是所有的DisplayHDR认证都值得信任,比如入门级的DisplayHDR00就没太大意义,这留待以后再讲),认证的基础门槛是nits的亮度和90%DCI-P3的色域覆盖。
通过DisplayHDR认证意味着U3U1在呈现支持HDR的内容时,能够获得更高的亮度和更广的动态范围,通俗点来说就是——更真,更接近人眼观察真实世界的所得感。
我试过用AppleTVK连U3U1播放Netflix的KUHD片源(Netflix在识别浏览器播放时只会推送p画质,不过AppleTV这种电视盒子可以获取UHD画质,在网速允许的情况下也能获得HDR),体验颇有点在索尼专卖店对照XG看X9G的感觉——根本就回不去。
所以,从7英寸K升级到31.5英寸的U3U1,我觉得还是很香的。不过硬说遗憾嘛,也是有的,用这样一个31.5英寸的K显示器,确实也有不好的地方,除了60cm的屏幕视距下从屏幕最左看到最右居然要扭头之外,p视频(我指的是Y站的p,可不是腾讯视频的p)分辨率不够看也挺让人揪心的。
也许,又是下一波硬件升级的伏笔。
长按上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5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