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中小学数学比中国简单,为什么却培养出
今天刷知乎,看到几年前的老问题:为什么美国中小学生学的数学比我们简单,美国人却还能做出超级牛的东西?
有不少留学美国的同胞以亲身经历作答,在美国的大学里面,竟然二元一次方程都要重新去学,对于多数普通人来说,简单的三角函数就是高中毕业标准。
那问题就来了,他们的数学基础那么差,为什么还获得过那么多的“菲尔兹奖”,搞出那么多的重大发明?(年,世界上共有60位数学家获得菲尔兹奖,其中2位为华裔数学家,分别是年获奖的数学家丘成桐和年获奖的数学家陶哲轩。世界各高校按照最多获奖人数的排名依次为美国哈佛大学(18位)、法国巴黎大学(16位)、美国普林斯顿大学(15位)、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院(14位)、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14位)。)
翻了翻答案,我总结出以下几点。
1、自由的氛围。名叫“史蒂芬周”的答主对比了麻省理工与清华的区别,在他看来最大的区别在于氛围。
清华对学生严格管理,按时熄灯,断电,就寝,就像他们已经习惯的高中生活一样充满了规律,这在我们看来没有任何问题。
麻省理工则不一样,首先电二十四小时供应,图书馆不闭馆,每至半夜,宿舍灯火通明,不是在打游戏而是在搞各种发明和试验。学校提供一些淘汰的设备、器材免费给有需要的学生使用。答主说自己的舍友们有的在搞激光切割技术,又得在弄RE芯片识别,有的人在宿舍搞了个二层阁楼,还有的人作了3D显示器,捣鼓虚拟现实头盔。这一切都发生在宿舍中,宿舍是最原始的实验室和数据中心。
举一些例子。年,盖茨考进了哈佛大学。在那里他和现在微软的首席执行官史蒂夫·鲍尔默住在一起。在哈佛的时候,盖茨为第一台微型计算机–MITSAltair开发了BASIC编程语言的一个版本。在大三的时候,盖茨离开了哈佛并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他与孩提时代的好友PaulAllen在年创建的微软公司中。
扎克伯格,在哈佛大学时,就已经创办了最初的“脸书”,之后迅速火遍全球。
2、筛选出真正有兴趣的人。
名叫“笨熊和傻兔”的答主说自己在美国就是学数学的。在美国学数学的有四类人。
(1)应付必修课,为了毕业不得不上的
(2)认为自己需要一定的数学技能
(3)为了好找工作
(4)真心热爱数学,励志成为数学家的
他们的数学课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必修课“微积分1”和统计数学。这一阶段都要去上,内容简单,甚至有二元一次方程。1-4类人都有。
第二阶段,Minor,副修,上完指定五节课即可。2-4类人,1类人去学自己感兴趣的。
第三阶段:Major,数学系学位,难度非常高。类型4的人开始发力,各显神通,3达到顶峰。
答主凭借自己在国内的底子,也包括像他一样的中国学生,在第一和第二阶段制霸全场。但是到了第三阶段开始感觉到十分吃力。
最后是第四阶段:读研,深造。
美国的同学们,轻则在作业上碾压他们,中则对物理、数学的整体理解上高出常人,重则是未来诺奖候选人。
能够进入到第四阶段的,往往是对某些学科非常有兴趣的人,他们对数学体系、物理体系有着深刻而全面的理解,而一开始擅长做题的中国学生就开始捉襟见肘了。
这很好地回答了为什么美国数学基础教育简单,但是在精尖领域却能领先的原因。
3、中国学数学看重的是解题技巧,而美国重在数学思维和对数学的理解。
有答主说这是算数与数学的区别。中国学生解题可能很厉害,但也仅限于此。
4、美国数学分层明显。教材有百分百的内容,教师讲授百分之八十,考试只考百分之六十,而且都在课后习题中。但是对于程度好的学生,可以全学,而且还有难度更高的AP、BC,比中国高中数学难很多。
大致就这几点。
有些人可能认为自由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没有什么用,对于人文学科才有用,这样想就大错特错了。
从历史看人类科技是伴随着欧洲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的展开而快速发展的。君主制逐渐式微,宗教控制力趋于减弱,人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思想上的解放,工业革命轰轰烈烈地展开,一大批科学家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难道说以前的人类就不聪明,难道说只有近代的人类才是智力超群的?并不是这样,而是一个良好的环境促成了人才的鼎盛。
民国时期,许多中国学生远赴海外求学,如华罗庚、钱学森、苏步青、李政道、杨振宁等等一大批在理工学科有着杰出成就的人才都曾留学于国外,甚至获得了诺贝尔奖。正是由于宽松的氛围造就了他们。
换言之,如果清朝仍在,他们可能继续学习所谓的四书五经,皓首穷经为科举,沉溺于诗词歌赋,当然并不是说这些东西全是糟粕。而是在这样压抑的氛围中,人的思维不开阔,人的追求受到限制,连地球是圆的都不知道,如何才能飞出太空呢?
中国目前的教育现状,中小学生的平均解题水平和常识水平或许很高。但是他们的目的是为了内卷上大学,上大学为了什么则茫然无所知。
初高中卷的是时间,五点到晚上十一点的作息,周周考、月月考的考试。只为上大学,“干掉”自己的同学。但是这样的内卷,面对的是招生相对固定的大学,你只能不断地练习解题技巧,提高分数,比别人花更多的时间才能升入理想大学。
而这样的学生到了大学往往失去了动力,这么些年来,我们又培养出多少顶尖人才,发明过多少有世界影响的专利呢?学生们对于所学的东西,有多少兴趣?顶尖的人才们是为了前(钱)途,还是为了兴趣呢?
看起来热热闹闹的考研,不断攀升的报考人数,他们又有多少对学术有兴趣的?还是只是因为工作太难找呢?
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不容易去找到简单的答案。没有人任何人否定学生应该努力,国外做出成就的那些人往往更加努力。而是努力为了什么?努力有没有后续的兴趣作支撑?培养出一批疯狂做题人有什么作用?
每每想到精疲力尽的高三学子将撕碎的书籍和卷子抛洒在天空的时候,都能让我感觉到一丝丝悲哀。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4008.html